Meta 于 7 月 14 日宣布将采取史上最严厉措施打击 Facebook 平台上的非原创内容,旨在重塑内容生态、提升内容品质,同时强化原创作者的曝光机会。截至目前,Meta 已大规模移除超过 1000 万个冒充知名创作者的虚假账号,并对 50 万个参与 “垃圾行为或虚假互动” 的账户实施制裁,通过降低评论权重、减少内容分发等方式切断其盈利路径。
一、非原创内容界定:哪些行为会被平台打击?
Meta 明确划定 “非原创内容” 的边界:指未经授权重复使用或简单改编他人图像、影片等素材,且未清晰标注来源的内容。平台强调,合理二次创作(如反应视频、热点话题讨论)不在打击范围内,但以下行为将面临严格制裁:
- 反复盗用他人作品发布,以获取流量或变现;
- 对原创内容进行简单剪辑、拼接后冒充原创;
- 参与 “刷赞、买粉、批量评论” 等虚假互动行为。
二、核心打击措施:从账号封禁到流量限制
针对违规账户,Meta 推出三重限制机制,确保原创者权益:
- 盈利权限封禁:反复使用非原创内容的账户将被暂停参与 Facebook 盈利计划(如广告分成、创作者基金),期限根据违规严重程度从 30 天到永久不等。
- 内容分发降级:系统通过 AI 识别重复内容后,会自动降低其在推荐页、搜索结果中的权重,副本内容的分发量平均减少 60% 以上,优先保障原创内容的曝光。
- 来源归属技术:正在测试的新功能将在转载内容下方强制添加 “原创链接”,引导用户跳转至原始创作页面。例如,当某支视频被二次剪辑发布时,系统会自动标注 “来源:XXX 创作者”,从技术层面追溯流量归属。
三、AI 生成内容成下一个整治重点:“AI 垃圾” 将被限流
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普及,Facebook 上涌现大量 “AI 垃圾”—— 即通过 AI 工具批量生成的低质量内容,这类内容通常表现为 **“图像拼接 + AI 旁白” 的流水账视频 **,或未经人工编辑的自动字幕影片。Meta 在声明中明确警示:
- 禁止 AI 内容堆砌:创作者需聚焦 “真实的故事叙述”,避免用 AI 生成的素材简单拼凑内容;
- 严查低质 AI 字幕:要求视频字幕必须经过人工审核修改,杜绝机器生成的生硬、错误表达;
- 未来将通过技术手段识别未标注的 AI 生成内容,对 “纯 AI 创作且无实质价值” 的内容实施限流。
四、创作者生存指南:如何适应平台新规?
Meta 同步给出原创内容经营建议,帮助创作者规避风险、提升流量:
- 强化个人特色:通过独特剪辑风格、原创配音或观点输出,让内容具备不可复制性;
- 拒绝 “标题党” 短内容:避免发布仅靠吸睛标题引流的超短影片(如 10 秒以内无实质内容的视频);
- 规范素材使用:引用他人内容时必须标注来源,避免使用带明显水印的素材引发版权纠纷;
- 深耕垂直领域:聚焦细分话题(如美妆教程、科技测评),通过持续输出专业内容积累忠实粉丝。
五、Meta 的 AI 布局:超级运算中心支撑内容治理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政策升级与 Meta 的 AI 战略深度绑定。扎克伯格近期宣布,将在 2026 年前投入数千亿美元建设首座 AI 超级运算中心,该中心不仅将强化 Meta 在生成式 AI 领域的技术优势,更将成为内容识别的核心基础设施—— 通过更精准的 AI 模型识别假账号、非原创内容和低质 AI 生成内容,从底层技术层面保障平台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。
总结:Meta 此次整治行动标志着社交媒体内容治理进入 “原创优先、技术护航” 的新阶段。对创作者而言,合规的核心在于 “标注来源 + 拒绝低质拼凑”;对品牌方而言,需提前调整内容策略,避免因非原创内容影响账号权重。未来,随着 AI 技术在内容审核中的深度应用,“原创性” 将成为平台流量分配的核心指标。
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