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74年诞生的德国老牌鞋履Birkenstock,百年来始终把人体工学设计和可持续理念当作根本。
它那双标志性的“丑鞋”,凭着圆滚滚、有点笨重的鞋型,以及功能性与反时尚的混搭感,已成为火遍全球的现象级单品。
从早年受限于品牌自身的瓶颈,到后来下决心做系统性变革,再到靠DTC模式迎来爆发式增长,Birkenstock一路走来的经历,其实暗藏着传统品牌在时代浪潮里破局的门道。
图源:Birkenstock
一、品牌早期的增长局限
Birkenstock的“丑鞋”自诞生起就带着强烈的辨识度:厚实的橡胶鞋底、圆润的鞋头、暴露的足弓支撑结构,与当时流行的纤细、精致鞋型形成鲜明对比,因此早期常被贴上“笨拙”“小众”的标签。
其实,这种设计源于品牌对人体工学的追求,足弓支撑、贴合脚型的鞋垫能分散压力,尤其适合长时间站立的人群,但在时尚话语权主导的市场中,却成了“非主流”的象征。
品牌方舟了解到,Birkenstock花了近200年的时间才进入美国市场,而市场对“丑鞋”的争议进一步制约了发展。直至20世纪70年代,其经典款波士顿木屐、亚利桑那凉鞋因独特外形与嬉皮士文化绑定:嬉皮士群体推崇自然、舒适的生活方式,与“丑鞋”的功能不谋而合。
但也正因如此,品牌被贴上了“亚文化专属”的标签,反倒把不认同这种文化的主流消费者推远了。
更关键的是,当时的Birkenstock长期以凉鞋为核心产品,未拓展新的垂直领域,导致消费场景受限;同时,品牌重心放在卖货而非 “塑造品牌”上,忽视了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,从而难以突破销量天花板。
同时,内部则因对品牌定位的模糊认知、员工对变革存在抵触、零售模式也停留在传统货架陈列等因素,让品牌难以跳出“品牌形象疲软→用户圈层固化→增长乏力”的怪圈,制约其进一步发展。
二、“丑鞋”开始翻身,品牌的破局契机
20世纪90年代,“丑鞋”的命运开始转向。随着“反时尚”潮流兴起,消费者逐渐厌倦千篇一律的精致设计,开始追求“真实”“舒适”的自我表达,而Birkenstock的“丑鞋”恰好契合这一需求,成为个性的象征。
这一时期,名人效应成为Birkenstock破圈的关键。音乐偶像凯特・莫斯穿着Birkenstock登上英国《The Face》杂志,向更广泛受众展示了品牌的多元可能性。
其后,设计师马克・雅可布于1992年的系列中引入Birkenstock元素,虽粉丝反响有限,却成功推动品牌曝光,吸引了海蒂・克鲁姆、伊万・麦格雷戈等名人合作,让“丑鞋”开始从亚文化符号向潮流单品转变。
2013年成为品牌升级的关键节点。设计师菲比・菲罗在巴黎时装周的秀场上,将Birkenstock的经典款与皮草、丝绸等高端材质结合,重新设计的鞋款保留了足弓支撑等核心功能,却通过材质升级与时装搭配,登上了高级定制舞台。
图源:theguardian
这既能满足精英阶层对品质的要求,又因亲民价格覆盖大众市场,彻底打破 “小众亚文化” 标签,巩固了其在时尚领域的地位。
三、以“丑鞋”为核心的品牌重塑
为彻底突破增长瓶颈,Birkenstock启动了多维度的系统性变革,核心是摆脱“护士鞋”“反主流文化”的刻板印象,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牌定位。
1、锚定用户:明确高订单价值的细分群体
Birkenstock通过需求格局分析,将目标用户划分为四大类,为后续策略提供依据:
①追求舒适者:务实派,重视品质与耐用性,不为潮流妥协;
②独立消费者:潮流引领者,习惯亲自试穿后决策,注重体验;
③寻求认可者:受社会评价影响大,依赖评论和潮流领袖意见;
④平衡者:理性主义,偏好简单生活方式,选择契合自身价值观的产品。
通过分析,Birkenstock明确了高订单价值的细分群体,为资源聚焦和利润提升提供了方向。
同时,Birkenstock基于数据淘汰了与核心用户需求不符的子品牌,集中资源打磨主产品,让其在市场上更突出。
2、品牌内核重构:与用户建立更深层的情感联结
变革的核心是为品牌注入新内核,而“丑鞋”的特质成了灵感来源。
基于此,Birkenstock提出“真诚精神”作为品牌内核:不刻意讨好潮流(真诚)、以原创人体工学设计赋能用户(真实)、用百年工艺保证品质(可靠)。
这一内核既呼应了消费者对舒适与功能性的核心需求,又摆脱了刻板印象,让品牌与用户建立更深层的情感联结,让购买产品变成一种“不迎合、做自己”的生活态度。
图源:Birkenstock
3、从产品到渠道的全面革新
为让产品更贴合现代生活,Birkenstock主要做出以下三方面的努力:
①产品组合重构:不再按“凉鞋、木屐”等品类划分产品,而是按“风格与需求”分类,更贴合用户生活场景;
②门店体验升级:打破传统陈列模式,采用前卫设计,通过视觉线索传递现代化价值观,让经典鞋款与当代审美共鸣;
③多元触点触达:通过快闪店、联排别墅活动等新形式,与消费者建立新连接,重塑公众认知。
2023年,Birkenstock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IPO,筹集14.8亿美元,标志着其变革成果获得资本市场认可。
四、DTC模式成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
在品牌重塑的同时,DTC模式成为Birkenstock增长的关键引擎,通过减少中间环节、强化品牌控制,实现高利润率与用户粘性的双重提升。
①规模扩张迅猛:根据官方数据,Birkenstock的DTC销售额占比从2020财年的30%跃升至2022财年的38%,2018-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达42%;2023年前9个月,DTC渠道收入达4.16亿美元,同比增长34%;
②线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:2022财年,电子商务占DTC销售额的89%,成为增长的核心抓手;
③渠道协同策略:以B2B批发渠道提升品牌可及性,同时引导消费者转向DTC渠道。后者能提供完整产品系列(包括最受欢迎与独特款式),并帮助品牌获取更精准的用户数据;
④用户粘性提升:截至2025年,DTC渠道会员数增长25%,忠实会员超1000万,形成稳定的用户池。
图源:Birkenstock
此外,最新财报显示,2025年第二季度,Birkenstock营收创历史新高,达5.74亿欧元,同比增长19%;亚太地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,收入增幅30%,这得益于DTC渠道的渗透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拓展。
同时,Birkenstock还在稳步扩大零售版图,目标在本财年末将自有门店从77家增至100家,进一步强化线下触点。
从早期因“丑”被边缘化,到凭借功能性与反时尚潮流成为爆品,一路走来,Birkenstock的故事更能证明:真正的品牌生命力,不在于迎合潮流,而在于找到自身特质与用户需求的共鸣点。